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
2020-07-31 16:31  

杨旭

新时代是深入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在民族和区域、政治和经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下,贵州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正面临着各种磨合、适应与发展等现实问题。因此,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促进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助推贵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提升各民族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成为贵州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1]之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关系实现了质的转变。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东西部民族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然而,在东西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基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正视各民族的发展实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持续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东西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的时代课题。

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对象。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实体、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上的民族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相关理论用于指导民族关系构建、民族区域建设、民族发展事务、民族政策制定等工作。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贵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民族识别和民族历史调查,在掌握贵州各民族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了贵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对象和范围,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贵州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贵州的实践,贵州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贵州民族理论与政策逐渐形成了以境内各地民族为对象的研究体系。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党的基层政治建设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不断彰显其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通过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等战略,贵州做出了“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战略布局,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拓进取,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联系不断增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交往交流交融。然而,各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依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对此,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抓好民族工作,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成为新时代贵州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实践的方向。

目前,贵州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一方面得益于贵州各级部门对党的民族工作的宣传和实践,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贵州等西部省区的政策支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进,体现了当前转型期贵州各民族认同心理与发展速度、发展深度和发展广度的密切联系。基于此,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实践应把握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机理,立足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以区域发展和民族发展为推手,加快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在跨越赶超中不断提升各民族的综合素质,夯实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在实践方面,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实践应注意深化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理论方面厘清并构建新时代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体系。从目前贵州区域发展的情况来看,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基本格局。在此背景下,贵州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应注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实践,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进行继承、宣传、研究,结合贵州各民族的实际,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层面对贵州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历史关系进行逻辑梳理与理论构建,尤其要突出理论内容的时代性、彰显地方经验的创新性、完善政策机制的系统性,为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实践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第二,在宣传方面丰富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宣传路径。政策宣传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深入人心地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动员一切职能部门和人民群众是我党民族理论与政策永葆生机的关键。贵州民族众多,民族地区社会情况复杂,如何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思想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基层社会,使各族群众真切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直接决定着贵州民族工作的成效。因此,在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实践中,结合现代传媒技术,建立多元化的融媒体宣传路径,强化政策宣传的网络性、系统性、时效性、针对性,积极做好各族人民的政策宣传工作,增加各族人民对国情、区情、民情的正确认知,同时对政策宣传后的信息反馈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及时了解各民族的困难、想法和诉求,建立并完善“定时、定点、定人”的信息分析系统和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在文化方面深化贵州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与创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气质,还影响着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贵州实践跨越赶超的重要资本。在早期发展实践中,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观光,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掘。然而,随着贵州发展思路的调整,文化资源品牌化逐步成为贵州文化战略的发展方向。从“多彩贵州”系列品牌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品牌升化,贵州各族人民以其努力让世界感受到了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利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在优化民族文化资源和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越来越彰显其时代价值。对此,以文化为纽带,强化贵州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加速民族文化资本化,促进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做大、做强、做深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增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引导各民族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情怀,是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实践方向和发展趋势。

第四,在经济方面提高贵州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生产和再生产决定人类历史,而人类的生产包括了生活资料和人口繁衍两个方面。[4]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各民族的资源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民族间甚至民族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分工,这也导致各民族的发展必须通过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实现民族的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繁衍。根据这一规律,在经济分工的基础上,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成为贵州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从2012年国务院“国发2号文件”颁布至今,贵州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并呈现出增长势头增强、结构持续优化、质效不断提升的特征。但综合来看,这些产业在项目运行的基础支撑、供给侧的服务质量、固定资产的后劲力度、产业动能的有效供给、对外开放的释放潜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5] 因此,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实践还需要抓基础、补短板、强优势、树品牌,着重本土产业升级及效能的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巩固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第五,在法制方面完善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法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一起成为我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配套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其地位仅次于《宪法》。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之下,还有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自治民族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调动了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从贵州的情况来看,境内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操作性上还有待加强,在内容条款的制定方面仍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基于此,结合《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与时俱进地完善贵州民族区域自治法规条例及单行条例,从法制层面为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便极为必要。因此,调整并完善贵州民族地区的自治法规条例,积极更新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优化民族自治地方的治理体系将成为今后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法制建设的重点。只有从法制上增强民族地方的制度保障,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中进一步厘清相关机构的职权、明确各民族相应的权力义务、做好民族工作的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通过制度完善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知,强化各民族的凝聚力。

第六,在统战方面引导贵州民族宗教思想适应并服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涉及宗教事务工作。目前,贵州基层社区的宗教工作机构和人力配备仍然薄弱,宗教执法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由于宗教信仰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且不同宗教信仰涉及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在不同宗教之间、在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因此,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实践还应从我国统一战线的层面,推进新时代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构建好和谐健康的宗教关系,在贯彻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包括爱国宗教团体在内的一切爱国力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边缘封闭的区位格局逐步开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入。受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贵州各民族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贵州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使贵州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考验。在此背景下,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应坚定信心,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各民族实际,有效统筹各民族个性因素与共性因素,扬长补短,奋力赶超,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各民族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既是贵州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时代课题,也是各民族共同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实践。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2014年5月29日。

[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9/c64094-25762843.html,2014年9月29日。

[3][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页;第18页。

[4] (德)恩格斯 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页。

[5] 绪宗刚、高璐、郝瑞峰、祁佳,推动2018年贵州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2-6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10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9号 建议试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