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企帮千村”:聚力脱贫攻坚比责任担当
2017-06-04 09:52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里,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光彩精神、践行“四信”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在贡献资金、技术之外,还将他们顽强拼搏、勤劳诚信的创业精神带到农村,帮助贫困群众撕去贫困标签,彰显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责任担当。

扶贫,比的是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价值追求。

织金民营企业家张书平,当了解到织金县箐口村673户人中还有97户贫困户时,积极响应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号召,担任该县以那镇箐口村荣誉村主任,扛起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旗,利用该村荒山草坡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

他在任期间,共帮助箐口村协调和投入资金146万元,大力实施肉牛、黑山羊、生猪、能繁母猪养殖和竹荪种植等产业发展项目,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眼看着村里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了,张书平这条精壮的汉子却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千企帮千村”的征程上。

张书平倒在了扶贫第一线,但他的事迹被人一直记着。村民周祥武是一名久病的肺结核患者,家境贫困无钱医治。张书平知晓后,立即从自身钱夹拿出5000元给其治病。后来,张书平又多次找到周祥武摆谈,帮他卸下思想包袱,给予资金和技术帮助,鼓励他发展竹荪种植,并为其协调住上了小康房,现在周祥武家已成了年收入达5万元的小康之家。

扶贫,比的是带领贫困群众一起奋斗,告别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职责使命。

“我是大山走出来的,从来没有忘记山里的乡亲。”这是福建贵州商会会长冯佑琪的肺腑之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冯佑琪就离开家乡遵义,凭着诚实劳动、辛苦打拼,在福建创建了企业。冯佑琪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他带领福建省贵州商会、贵州省福建总商会企业家们共同发起“万人就业脱贫行动”。

该行动计划用1年时间,吸纳赫章、威宁、织金、正安、习水等5个县1万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到福建省贵州商会、贵州省福建总商会会员企业和福建省有关企业就业,通过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目前,已组织了近6000名贵州贫困群众到福建就业创业。

扶贫,更要扶志!“一人富、不算富,我要带着家乡群众一起富!”陶正学,走出偏远的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最先富起来的苗家儿女,靠个人拼搏致了富。陶正学没有忘记乡亲,他回到舍烹村带领贫困群众开始第二次创业,从人人羡慕的“大老板”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发动老百姓入股成立了银湖农业合作社,建起了生态农业产业园。群众缺资金、有顾虑,他就个人借资帮助入股,并承诺借资风险由他个人承担,发动465个老百姓参与入股,通过园区和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种植刺梨、猕猴桃、蓝莓等。他还多方联系,注资2800万元成立了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把秀美的自然风光打造成了旅游景点,将村集体120亩银湖水面经营权入股开发水上乐园项目,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益,老百姓变成了园区的工人和股东,发展的门路多起来了。

如今,舍烹村成立了12个专业合作社,群众占股73%,覆盖普古乡2.5万群众,撬动了1.2亿元民间资金参与园区项目建设,农民开办农家乐30家、农家旅馆35家、农家超市25家,1300户农户、2864名农民变成了股东。农业园区面积达到14.2万亩,其中刺梨、猕猴桃、红豆杉等达2.18万亩,2015年农业产值达1100多万元,带动了包括1472户贫困户在内3010户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很多老百姓说,谁都没想到原来的穷山沟能变成今天这样。

扶贫,比的是直面困难、永不退缩的韧劲。

印江自治县罗场乡坪窝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山高坡陡、路不好是制约全村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该乡乡贤理事会副会长陈洪为修通致富路,个人贷款12万元,发动全村力量修路。他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五加二、白加黑拼命干,用了将近3个月修通了4公里的水泥路,90户人家终于告别了泥泞路。

扶贫,比的是敢于拼搏、从不向命运低头的拼劲。

早在2010年,民营企业家王德宣就被查出罹患肺癌。在知晓病情后,他没有悲观绝望,决意要在人生的最后一公里再向贫困宣战!王德宣回到家乡思南当起了致富带头人,拿出20万元为家乡修建连接304省道的“翠阳路”,先后成立四个合作社,引进蜜蜂养殖产业,发展1145亩水蜜桃,精品水果产业1600亩,辐射至多个村,他还出资26万修建3.6公里产业路。每一个发展项目都吸纳贫困户参与,共带动26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仅蜜蜂养殖项目制定培训贫困人口1200人次的任务,养殖规模1000桶,年产土蜂糖10吨,产值200万元。“只要脱贫攻坚这一仗能打赢,我这一辈子就取得了最大的胜利”。王德宣说。

(贵州统一战线宣传联席办)

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10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9号 建议试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