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管专家、贵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擅长颅脑外伤、脑脊髓肿瘤、脑脊髓血管病等诊治,尤其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曾荣获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贵州省科技成果奖多次;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研究型人才”称号等。
1988年,杨华大学毕业,成为贵医附院神经外科医生。这,也成了杨华的终身事业。至今,他已经在神经外科领域耕耘了37年。

37年间,作为领军者、实施者、参与者,杨华见证了神经外科疾病死亡率从过去的20%下降到5%-6%,再到现如今的1.5%;解决的疾病问题从脑外伤和脑出血治疗,到形成以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功能性疾病以及重症医学等为治疗内容的发展态势;手术技术从介入治疗发展到微创治疗,再到精准治疗,神经外科年手术量达4500余台次……
“神经外科是一门颇具挑战性的学科,也是极具探索创新的学科。”杨华说,从上世纪50年代,医院第一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到如今,神经外科走过了74年。孙世镛、于世英、吴若秋等老一辈神外人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手术能力的不断精进,神经外科不断突破“生命禁区”、突破“技术屏障”、突破“年龄限制”,引领全省、全国神经外科一起迈向新未来。
突破“生命禁区”
“大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控制着人体所有器官的活动,也称为‘生命中枢’。而脑干则是‘生命中枢的中枢’,位于大脑深处,如人的大拇指般大小,脑干出血、脑干肿瘤等,需要在脑干部位实施手术的难度极大,一旦受到丝毫损伤,致死、致残率极高,被视为‘生命禁区’。”杨华说,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医疗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贵医附院在脑干这一“生命禁区”实施手术的可能性和精准性逐步被跨越、被突破。
患者黄女士曾长期饱受头痛困扰,苦不堪言。为彻底解除病痛,她和家属来到贵医附院神经外科就诊。神经外科首诊医生结合患者影像及其他检查结果,明确黄女士患高级别胶质细胞瘤。
鉴于患者高级别胶质细胞瘤出现在脑干位置且恶性程度较高,该院神经外科团队充分讨论后,决定在显微镜下用黄荧光染色技术把肿瘤整体“点亮”,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推向更高水平。术前,神经外科团队使用“神经导航装置”,精准地定位肿瘤的体表投影,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术后瘫痪、失语等情况,多次使用术中导航实时精准定位肿瘤边界,将“精准”贯彻始终,再结合小剂量荧光素钠造影,在荧光手术显微镜的指引下,肿瘤组织发出耀眼的黄绿色荧光,与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区别明显,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精准地切除了肿瘤,同时保护正常脑组织及血管不受影响。术后,患者状态明显好转,无昏迷、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表示非常满意。
杨华介绍,神经导航装置是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最重要的辅助设备之一,类似于汽车导航,它可以实时告知术者目前的操作部位,使术者做出更精确的判断或预判。胶质瘤是颅内第一大类肿瘤,发生于脑实质内,和正常脑组织之间无明确边界。导航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术前影像资料融合,帮助医生明确肿瘤和脑组织之间的边界,使手术既能大部切除肿瘤,又能尽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安全系数更高。
突破“生命禁区”,切除高级别胶质肿瘤,尤其是脑干病变不仅仅是一场手术的成功,更改变了患者的一生。
突破“技术屏障”
怎样精确找到病灶?怎样在创伤最小的情况下开展手术、治疗疾病?是神经外科一直探索的方向。
杨华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脑血管疾病诊疗不断科学化、规范化,这都源于突破“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神经外科无论是术前诊断、术中设备、计算机智能化程度,还是手术技巧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理念,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贵医附院神经外科前辈们在全国较早开展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省内施行桥脑小脑角碘油造影术、省内首先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在吴若秋等老前辈的探索下,西南地区首先开展脑血管搭桥术、脑膜瘤术前明胶海绵栓塞术等;90年代以后,随着杨华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发奋图强,加之医疗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技术的更新,贵医附院脑血管病的诊断水平攀登上了新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作为贵医附院神经外科技术骨干的杨华实施了第一例超选择动脉内溶栓让闭塞脑血管再通、第一例脑内恶性肿瘤的超选择化治疗,这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病人前来治疗。在当时,“超选择”技术的实施让贵医附院神经介入治疗手段再上新台阶。
而杨华也因为成功实施“超选择”技术,当时35岁的他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时,接到通知让去北京参会领奖,开始我还不敢相信。”杨华回忆,拿了这个奖以后,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机会多了,也因此见识了更多的世面,拥有了更多学习机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脑室镜的应用、手术显微镜NC4的应用、省内第一家复合手术平台的投入使用、伽玛刀中心的建成运行、精准研究院的设立……杨华等人作为神外的主要骨干,在手术技术上不断精进,大大降低并发症和术中死亡病例,尤其是伽玛刀治疗实现了并发症和死亡率零的突破。
“过去,神经外科医生只能根据术前影像作出判断,凭经验实施手术,容易引发并发症。现在,我们大大降低并发症和术中死亡病例,得益于通过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帮助我们在术中获得高质量的解剖影像,还能进行围手术期和术中脑功能成像,在术中实时显示白质纤维束和皮层功能区,从而有效降低手术致残率、致死率。”杨华坦言,技术变革不仅让手术安全系数提高很多,也让术后效果好很多,让患者手术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从介入治疗到微创治疗,再到内镜技术下微创治疗,以及现如今精准治疗,我们一直在突破技术,让患者以最佳状态回归社会生活。”杨华说。
突破“年龄极限”
2月中旬,杨华团队在贵安医院成功为一名93岁高龄患者实施了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疼痛消失,两天后,老人满意且顺利出院。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它的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可能导致疼痛发作,因此很多患者备受煎熬,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杨华说,患者高龄且患三叉神经痛已有七八年时间,药物治疗已经无法解决患者的疼痛。经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在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下,选择了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治疗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杨华介绍,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主要是通过球囊在三叉神经半月节部位进行压迫,造成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痛觉神经纤维毁损性改变,来达到止痛的目的,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效果。 由于患者已经93岁,为了确保安全,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为患者进行了一周左右的监测,确保身体各项指标适合进行手术。
四年前,杨华还为92岁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局麻下内镜微创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外伤后三周以上颅内出血发生在硬脑膜下腔者,血肿增大后会产生占位效应,导致脑室和脑干受压,产生呕吐、意识障碍、头痛,颅内压增高,及时颅脑CT检查可以确诊,治疗上需要果断手术干预。但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杨华团队综合患者高龄、血肿形成时间长、且合并大脑镰疝等情况,拟定在局麻下行“神经内镜下钻孔慢性血肿清除术”的微创治疗方案,降低患者麻醉风险及术中、术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令人欣喜地是,术后患者神志清楚,言语清晰,精神、睡眠、饮食、高级认知功能良好,生命体征稳定,术后复查颅脑CT检查见慢性硬膜下血肿得到彻底的治疗。
93岁、92岁,并不是杨华手术的最高龄患者。杨华还为106岁、96岁等高龄患者实施过手术。
“老龄化社会在不断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且致死、致残率高。倘若患者患脑血管疾病,争取为他们解决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尤为重要的。”杨华说,为此,神经外科一直在努力突破患者“年龄极限”,让更多先进的技术造福更多的高龄患者。
37年间,杨华不仅见证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更用“创新”和“精准”,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推动贵州脑血管类(神经外科)疾病达到国际水平。
转载来源:健康贵州微信公众号